三国之孙氏强敌_第二百三十七章 新罗百济来使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三十七章 新罗百济来使 (第2/2页)

的军事力量,在他们的认知中,要打下三韩,只是时间问题。

    但为什么孙策愿意分一杯羹给他们,这是一个很大的疑惑,他们需要知道原因,就怕到时候被人卖了还帮忙数钱。

    此是第一个条件。

    第二就是,他们需要拿到孙策的承诺书,还要签字画押,也就是有凭有据,不怕他孙策将来反悔,给人打工可以,但得给工钱。

    你孙策人大面大的,有这个东西在,到时候也不会翻脸不认人,是吧?

    要理由?孙策真正的理由其实是让三韩半岛相互敌立,哪怕之后所谓的给地盘,那也只是说说而已,一纸合约在国家之间的矛盾中,是最没有效力的,不见后世某合众国,即使有联合国安理会在,还不照样想打谁打谁,究其原因不过是因为国力太弱。

    “大汉是礼仪之邦,向来讲究以德服人,但三韩纵容高句丽袭击我军船队在前,拒不交出凶手在后,像这样不分青红皂白的邻友,我大汉不要也罢,所以才出兵来攻”

    “然三韩和高句丽覆灭之后,此地仍需要有人来治理,说句实在话,三韩是不毛之地,而于大汉而言又是鞭长莫及,所以才想找愿意与我大汉交好的城邦来治理,相信新罗和百济当在此列?”

    这番说辞,孙策信手拈来,连腹稿都没有打,让朴赫大成和麻余听了一个劲的点头,俯首跪下直称他们愿意世世代代忠心于大汉,不仅不给大汉添乱,只要有人敢触大汉龙须,他们第一个不同意。

    “你们想要我的书面承诺,也不是不行,但是我也有一个条件,在你们取得三韩之后,要兴修港口,并无条件对我孙策的船队开放,这一点你们可能做主?”

    听过翻译的陈述,麻余和朴赫大成面面相觑,修港口这对他们而言也是好事,可无条件开放…大汉海军的利害,可是人尽皆知。

    “尊敬的镇东将军,您的这个要求,我们确实无法做主,还请宽限三日,待禀报国主后,给予回复”

    孙策提出这个要求的目的就只有一个,为他将来攻略新罗和百济埋下伏笔,他想要一个较为完整的三韩,而不是真的把三韩百姓杀光殆尽,再迁汉民来此,因此这需要一个过度,令汉人的统治来得顺理成章。

    麻余和朴赫大成回了各自的城邦,约定五日之后,再来首原城商议。

    孙策则开始进行另一项议题的讨论。

    公孙度把他当冤大头,拿了钱不办事,必须要让后者知道,他孙策的东西没那么好白吃白拿。

    三日后,驻扎在真番郡的公孙康得知孙策来临的消息,起初他还不是很相信,再三向高句丽使节确认“他万不可能出现在这里,莫不是看错了?”

    “公孙将军若不信,在下也没办法,在下只是听家主之令前来带话,另外家主还说,辽东侯如果还想坐稳这个位置,不妨派人去弁韩看看”

    对啊,无论情报真假,只要派人往首原一探,便可得知详情。

    当即,公孙康也不再迟疑,一面派人把高句丽使节送去辽东,一面让人前往首原查探,果然,孙策来了。

    孙策来了,这四个字宛如一颗枣核卡在公孙度喉咙里,吐不出咽不下,难受至极。

    他自认为算是清楚孙策心中所想,只是没想到对方如此重视三韩半岛,对方本事到底有多少,他不知道,但能在诸侯林立的中原之地,傲居群首,想来定有其原因。

    可惜自己对他的了解,还停留在桌椅板凳,字符象棋上,到底该如何应对才好?

    念及此,他想到两个人,一人渊雅高尚,姓管名宁,北海人

    另一人,乃士之精藻,姓邴名原,亦为北海人。

    两人都是辽东一地,屈指可数的大才,是为避祸才来此定居。

    公孙度也多次请过二人出仕,奈何不被他们看好,更宁愿教化乡野,也亏了他们的无私奉献,在历史上辽东才能偏安一隅。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