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四三章:儒门错了? (第2/2页)
所以,当二人找到房玄龄,请求拜见李元吉的时候,房玄龄便直接来通报了。 “小民此行是来向陛下道歉的……”孔颖达努了努嘴,低着头,身体微微颤抖着,挣脱了内心的拒绝,放下了高傲的头颅,艰难的说出了这句话。 而这句话对于他来说,无异于难于上青天。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道歉,而是放下了作为当代大儒的尊严,地位,放下了儒门的尊严,傲气与骄傲。 这不是他一个人在低头,而是相当于整个儒门在低头。 这不是在为他做出的某一件事而道歉,而是为千百年来,儒门所有的作为而道歉。 为千百年来,数以万计,十万计,百万计的儒门中人的所作所为而道歉,这又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做出这个决定? 难道他们真的就做错了吗?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辈子谁都不可能没有一丝的过错,难道就这样否定了他们这么多代人,毕生为这个民族所付出的贡献了吗? 孔颖达自身来说,他是不愿意来道歉的,也不愿意做出这样的妥协,他否定的不是自己,而是整个儒门,而是整个儒门的先辈们。 以儒门的思想来看,这大概也就算得上是欺师灭祖了吧? 可不这么做又能怎样? 人都是自私的,孔颖达也并不例外。 于志宁是个很好的说客,他将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未来的大势,包括他们自身的问题以及优势全部说了一遍。 如果不作出这个妥协,儒门至少在百年内,将会是极其黑暗的。 而百年的时间,足够让儒门从当代第一大派系变成一个不入流的小门小派。 而到了那时候,儒门想要崛起,又谈何容易? 况且,谁能保证,即使百年以后,朝廷对儒门的态度就会发生改变? 在这一切都是未知的前提下,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放弃那不切实际的梦想,丢掉过去的辉煌,忘掉那些所谓的理想,脚踏实地的,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 焚书坑儒没有让儒门倒下,儒门能够从百家争鸣之中脱颖而出,成为数百年来华夏大地的统治学派。 现在,他们也有信心重新站起来。 最终,孔颖达被说服了,或者说,孔颖达只被说服了一半。 他会出面道歉,但道歉过后的事情,他不会在管了,而且此事过后,他便会返回衡水老家颐养天年,再也不问世事。 “陛下,儒门之错,错在于目光短浅,错在于狂傲自大,错在于无法真正的认清自己的位置,一个找不到自身位置的人,走到今日这一步,也在预料之中。陛下对儒门的厚爱,小民万分感激,倘若不是陛下给儒门破了这盆冷水,怕是到现在,儒门还无法认清自己的位置。 而陛下继位以来,便多次提起能者居之这句话,而在之前,儒门在没有那个能力的前提下,依旧幻想着往日的辉煌,忘记了本该属于他们的位置。 小民要待天下儒生为陛下道一声谢,若不是陛下挽救儒门于水深火热之中,此刻的儒门,怕是早已不复存在。 可陛下为了儒门,却无意间引发了另一个问题,为此,儒门深感愧疚,而对于此事,其实正是儒门最擅长的地方。 所以,小民恳请陛下能够授权于儒门来辅佐朝廷解决这件事情!”于志宁站了出来,孔颖达已经做了他答应的事情,剩下的就是于志宁的事情了。 于志宁不是个喜欢阿谀奉承的人,但是在这一刻,他又不得不奉承几句。 虽然说的有些让人脸红,但若是仔细去想一想的话,又会发现这些话其实并不是单纯的奉承,而是确确实实的存在的。 李元吉也在考虑,事实上早在几天前见到那封告全体同胞书的时候,他就在思考着一个问题。 自己是不是真的错了? 然而,现在李元吉有了答案。 自己并没有错,打压儒门这一行为,并没有错,即便是放在现在,自己依旧还是要打压儒门。 问题并没有出现在打压儒门这件事情上,而是在于自己对保留儒学的选择上。 中庸,是一门好学问,但是用来辅佐治国,这门学问就不合适了,甚至还会反其道而行之。 自己不是儒生,对儒门的了解也并不多。 但自己也知道,儒门最大的优势,在于对思想的引导和控制。 于志宁没有明说,但是前面的那封告同胞书,加上现在的这一番话,让李元吉明白了一个道理。 大唐之所以有现在这种问题,原因就是出在自己对儒门的打压上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