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三五章:与众不同就是特色 (第2/2页)
少吗? 区域性经济,这一手马周比谁玩的都6。 一个啤酒厂能给泾阳县带来多少的税收?多与少并不是他最关心的,他最关心的是,啤酒厂能收购多少粮食,给百姓多少钱,在增加税收的同时,让百姓也富裕起来,然后有了钱的百姓,再将其花出去,这便是李元吉经常提起的绿色生态循环体系。 投资,自然是皇家商业集团出面投资。 泾阳县的前老大就在这里坐着呢,可以说,泾阳县的财政,比他们这位前老大的脸还要白,一穷二白。 确定了方向,接下来的问题就简单了。 刘善被派去泾阳与新任泾阳县令上官仪进行沟通建立啤酒作坊的事情,这其中涉及到很多的问题,并不仅仅只是买一块地的问题。 酒花和原材料等需要引进种植,这需要官府去协调百姓,必须要确定泾阳县那边也同意了,他们才好进行下一步。 不过马周是有些等不及了,亲自前往户部,户部主管钱粮二事,引进外来物种这种大事,自然得户部点头同意才行。 然而让马周郁闷的是,引进啤酒花藤和大麦的事情,户部已经着手在办了,估摸着年后就能搞定。 当然,仅仅只是一个项目,并不能引起马周如此的重视。 考量一个项目的成功与否,不能只从表面上来判断。 又从户部借走了一些算术人才,按照当下的市价,当下的税务制度,计算出了作坊产量达多少,泾阳与朝廷可获取多少税收的数据报告。 专业的事,自然由专业的人来做,马周还不至于闲的无聊给自己找事干。 …… 泾阳县。 今日的泾阳,与昔日的泾阳没有任何的差别,还是一模一样,朝气中带着浓浓的死气,往来的商队,鲜有入城歇脚的。 老县令去了朝廷,新县令年轻的可怕。 对于越级提拔的上官仪来说,这是一份责任,也是一份挑战,更是一份信任。 不管是同期也好,其他时候的也好,科举后第三年就担任县令的,虽然只是代县令,并不是正式的县令。 但是上官仪在官场上的晋升速度,也是千古无人后无来者的。 痛苦的上官仪,放下了手中那份前任县令写下的长篇巨作,那是他特意用了几日的时间,为自己留下的宝贵资料与经验。 单从这份资料上来看,虽然没有见过自己的前任,但也能清晰的判断出,他是个忠心耿耿,恪尽职守的好县令。 可这样一个好县令,并不代表就能带好一个地方,当然,这不是贬低闵贤,而是泾阳这个地方实在太尴尬了。 揉了揉太阳穴,上任以三月时间,可如今的泾阳,没有任何的改变,上官仪所推行的政令,仅仅只是延续前任县令的政令。 他也想过要改变,但却发现自己的经验,并不适合用在这里。 泾阳的机遇在哪里? 上官仪实在想不到。 水泥作坊很不错,产能很高,利润也很高。 但整个大唐的水泥作坊,全部是朝廷直管的,直管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税收直接上缴朝廷,不再上缴地方。 上官仪也觉得有些不妥,对地方官府有些不公平,可整个大唐都一个鸟样,自己嚷嚷着又有什么用? 而且他也很清楚,让自己来当这个县令,并不是来找朝廷麻烦的,而是来解决这里问题的。 再次看了眼那份闵贤留下的资料与经验,上官仪无奈的苦笑着摇头道:“好县令是好县令,可您这也太好了点,后生身边实在是无人可用呐……” 闵贤将衙门每一个人的特点都写的很清楚,但怎么用却没有说明,上官仪有上官仪自己的想法,闵贤没想过要干涉他。 但如此一来,就出现了一个比较尴尬的局面,那就是上官仪身边没有师爷。 对于一个当了几年监事的人,整个关中中原地区到处乱跑,而且还年轻的吓人,你指望他上哪整来一个师爷? 倒是想提拔一个上来,但这些人都不太合适。 “老七,我吩咐你办的那事怎么样了?”愁眉苦展的,也没有任何办法,上官仪将目光看向了老七。 老七是他的外号,大名萧山,本就是泾阳县的衙役,为人精明机灵,很能干。 明面上没有动作,但不代表暗中也没有动作,上官仪让萧山派人带着自己的书信,到长安去找那些有些交往的客商,看能否寻求一些帮助。 然而,老七却是摇了摇头:“他们要么就说自己能力有限,要么就是暂时无意,但来年若是有想法,会优先考虑咱们……”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